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

11/18 預防勝於治療:認識大腸直腸癌

預防勝於治療:認識大腸直腸癌
根據衛生署統計,自民國 84年起,大腸直腸癌是臺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名,僅次於肝癌及肺癌。民國 96年共有4470人死於大腸癌,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19.5%。為了讓大家有更清楚的概念,筆者從幾個面向為民眾做說明。

一、淺談病因
1.性別罹患率:民國96年每10萬男性約22.1人,女性約有16.9人發生大腸直腸癌,性別差別不大。

2.地域性:以歐、美等已開發國家發生率最多,開發中國家次之,非洲及拉丁美洲最低,東方人較西方人少。

3.年齡層:年齡層分布以50~60歲間發生率最高,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,但罹病年齡層卻有下降的趨勢。

4.飲食習慣:文件研究顯示,第一代日本人移民美國,大腸直腸癌死亡率與日本本土相似,而第二、三代日裔美國籍的日本人則有2.5倍高的罹患率,飲食習慣的改變被認為是直接的元兇。

5.其他相關:不僅飲食有關,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也與潰瘍性大腸炎、大腸瘜肉及家族性有關係。一般而言,如果家屬中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,其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比一般人多出數倍之多。另外,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之大腸癌皆由大腸瘜肉惡性變化產生,故大腸瘜肉的早期發現與處置非常重要。

二、 早期診斷:
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,五年生存率非常高,治癒率可高過75%。大腸直腸癌主要為腺癌,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40%及降結腸35%最多,其餘發生於盲腸8%、升結腸、橫結腸16%。

隨著大腸癌所在位置不同,臨床上出現症狀也不同,我們通常以橫結腸的中點來區分為左、右側大腸。左側大腸因為離肛門較近,所以容易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,同時也因為左側大腸較細,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糞便變細、便祕、腹瀉,甚至使腸道阻塞。右側大腸因管徑較大,很少引起阻塞,較典型的症狀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,但是因為血液與糞便混合,病人往往不易察覺到出血,有時候反而是便祕及腹瀉交替發生,這種大便習慣的改變是唯一的症狀,如果等到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時才發現,常常不是早期了。

大腸癌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實驗室檢查,如大便潛血檢查及血色素的測定、肛門指診、直腸鏡檢、大腸X光鋇劑檢查與大腸鏡檢。至於癌胚抗原(CEA)對腫瘤的診斷特異性不高,當此數值高時已有癌轉移的現象居多,因此目前大都只用於手術前及手術後的一種評估,對於術後癌症復發及轉移的偵測較有價值。


新聞資料來源: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

本文作者【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】

http://hospital.kingnet.com.tw/essay/essay.html?pid=18397&category=醫藥疾病

沒有留言: